《孙子兵法》第三篇(上),吸收利益,壮大自身


来源: 个人图书馆-刘章济图书馆

《孙子兵法》第三篇(上),吸收利益,壮大自身原文:孙子曰:凡用...

《孙子兵法》第三篇(上),吸收利益,壮大自身

原文:孙子曰:凡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;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;全旅为上,破旅次之;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;全伍为上,破伍次之。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
译文:孙子讲:凡是用兵的方法,兼并敌国是上策,破坏敌国是下策;兼并敌军是上策,破坏敌军是下策;兼并敌旅是上策,破坏敌旅是下策;兼并敌卒是上策,破坏敌卒是下策;兼并敌伍是上策,破坏敌伍是下策。所以说,百战百胜,并不是最高明的用兵;不用战争,就能够使敌军屈服,才是最高明的用兵方法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原文: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,为不得已。修橹辒,具器械,三月而后成;距闉,又三月而后已。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。杀士三分之一。而城不拔者,此攻城之灾也。

译文:所以最高明的用兵方法,是用谋略让敌军屈服,第二等的用兵方法,是用外交让敌军屈服,第三等的用兵方法,是用打仗让敌军屈服,最末等的用兵方法,是进攻敌方的城池。进攻敌方城池,往往是不得已的选择。因为,攻城需要修建战车,需要锻造器械,花费三个月才能完成;然后还要堆砌攻城用的土山,又需要三个月。在攻城之战中,将领很容易在进攻失利后,愤怒的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。结果损失三分之一的士兵,城池依然未攻下,这就是攻城的灾难

原文: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战也;拔人之城而非攻也;毁人之国而非久也。必以全争于天下。故兵不顿而利可全,此谋攻之法也。

译文:所以善于用兵的人,不用战争就能使敌军屈服;不用攻城就能获取敌方城池;不用集结大军就能灭掉敌方国家。务必以兼容并包的目的去争夺天下。这样才能做到虽然未出兵,却获取了全部的利益。这才是谋划进攻的关键。

原文:故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。不若则能避之。故小敌之坚,大敌之擒也。

译文:因此,用兵具体的方法有:实力是敌人十倍的,就通过包围使敌人屈服。实力是敌人五倍的,就通过进攻使敌人屈服,实力是敌人两倍的,就通过分化敌人使其屈服,实力与敌人相近,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与敌人作战,实力小于敌人,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逃跑。实力与敌人相差悬殊的,就要避免与敌人相遇。所以,实力小于敌人,要坚决避战,实力大于敌人,要活捉生擒。

思考:本篇第一段内容,孙子从五个层次,国、军、旅、卒、伍,分别强调了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重要性。孙子认为,在用兵作战的各个环节,各个层次,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永远是最高明的方式,永远是用兵的根本要义。所以,他用了五个排比,来重复的进行论述,就是为了强调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重要。这点给我们做事也有启示,我们无论做大事小事,“不用做事,就能成事”,才是最高明的。

有人会问了,这不搞笑吗?不做事,咋能成事?我想说,现实中,这种情况是有的。比如,一个有钱人,想要追求一个美女。刚好这个美女又比较喜欢钱。有钱人还用追吗?给美女看看资产,美女自己就贴上来了。不用做事,就能成事。核心在于,自身足够的强大,用影响力,去完成一些事情,易如反掌。再举个例子,为什么部分高级官员家属特别容易腐败。因为高级官员的影响力太大了。高官家属,去做事情的时候,直接介绍,我是某某官员的家属。其他人,光是听见这层关系,就直接帮忙了,根本不用高级官员、高官家属去做事情,光是影响力,就足以让别人帮忙做事。

本篇第二段,孙子讲了用兵的高级层次到低级层次。最高级就是谋略,第二级是外交,第三级是打仗,最低一级是攻城。孙子看来,用兵打仗不就是为了获取利益吗?那么可以通过谋略、外交手段去获取,为什么还要打仗呢?只要打仗,就会有消耗,就会降低自身实力。相当于用自身损耗,去换取更大的收益。这点孙子在第二篇《作战篇》有详细的论述。为什么要损耗呢?直接通过谋略、外交,这种更低级的损耗,去换取收益不好吗?不高明吗?所以孙子讲:“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”

这点对我们做事也有启示。有些事情动动脑并且利用影响力干涉一下就行,有些事情动动嘴就行,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去做。

本篇第三段,孙子讲“必以全争于天下”。这句话,最重要的就是一个“全”字。“全”是保全的意思。这里的保全,有三个指代。

指代一,保全自身。孙子认为,凡是打仗,就会有消耗,有消耗就会有减损,有减损就无法保全自身。因此,孙子提出“屈人之兵而非战也;拔人之城而非攻也;毁人之国而非久也。”就是首先要做到保全自身。

指代二,保全敌国。在第一段,孙子讲“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;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;全旅为上,破旅次之;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;全伍为上,破伍次之。”意思就是,如果打破对手,即使最后胜利,我方所获取的利益也有限。最高明的是保全对手,并取得胜利。这样,我方才能够汲取对手的全部,利益最大化。

指代三,保全吸收。孙子认为,所有用兵的目的在于“获取利益,壮大我方”,打仗,应该是越打越强,用兵,应该是越用越多。最终一切行动的目的,应该是将对方的一切,全部吸收过来,变成我方的一部分。

综上,以“全”去争天下,天下可得。

本篇第四段,孙子给出了几种具体“以全争天下”的用兵方法。实力远高于对手,重点在于“擒”,即最好直接捕获对方。实力低于对手,重点在于“避”,即避免交战。第四段的核心在“故小敌之坚,大敌之擒也”这句话。而许多书籍将这句话释义为“弱小的军队如果一直坚持硬拼,就势必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。”这样去解读,跟上文完全是对应不上的。由此可见,经典的解读,任重而道远。

孙子的不战屈人之兵的命题,是示以为将者,取胜的最高境界。这是基于战场情况,尽量争取,不是硬性要求。不是都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。孙武在外领兵作战,不也是全程都在力战吗?全国为上,上不行,就得权衡,取中,或取下。一定不要迷信神圣。没有取上的条件,而硬要妄自追求,则怠误战机,甚至反受其败。

总结:《孙子兵法》第三篇,名为《谋攻篇》,意思是谋划进攻。本篇的上半部分,提出了谋划进攻最重要的目标:“兵不顿而利可全”。意思是:不用战争就能获取全部的利益。这才是谋划进攻的一切前提。这个前提包含两个关键点:一、兵不顿,二、利可全。

一、兵不顿。应该看到,许多人在谈论用兵打仗的时,谋划进攻时,讲的主要是如何作战,如何攻击,而孙子认为这种是低层次的谋划进攻。孙子认为,最高层次的谋划,在于跳出进攻而进攻,跳出作战而作战,跳出用兵而用兵。用兵的最高境界,就是不用兵。所以,孙子认为,在前期谋划的过程中,就要站在最高的用兵境界上,去思考能不能达到“屈人之兵而非战也”的目的。

二、利可全。所有的打仗,所有的用兵,最终都只有一个目的:获取利益。这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规律。孙子也看到了这一点,认为“获取利益”是用兵非常重要的目的。孙子不光看到了“获取利益”这一点,还看到了“吸收利益”。孙子讲“利可全”,其中的“全”,不是全部的意思,而是完整的意思。因此,“利可全”,不光指获取利益,还指将获取的利益进行吸收,壮大自己。

综上,孙子认为谋划进攻最重要的两点,“兵不顿、利可全”,也是一切进攻的基础。

第三篇《谋攻篇》的上半部分,讲了进攻的目的,下半部分,则讲进攻的前提,我们下篇接着看。

标签:

[责任编辑:{haixiayule]

最近更新